音樂比賽中不服輸的案件,與「真情」或者 “Baywatch” 一樣,都是家喻戶曉,陪伴著我們成長的處境劇。後兩者比較有廉恥,早就停播了。在維也納讀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位好朋友,提琴拉得特別好,經常參加世界頂級的國際大賽。每次比賽回來,問他成績怎樣,他都回答﹕「那幫可惡的評審~」然後都要深深地抽口煙,續說﹕「他們都看我不順眼,因為他們都沒我拉得好!」每次我都會想﹕「那簡單呀,你奏爛一點不早就贏了嗎?」
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有一位小提琴教授的班上, 長期瀰漫著一股打打殺殺的氣氛。當然不是真正的刀光劍影,拳腳相見,而是用音樂表演藝術去「殺戮」!這班學生,一碰面,就是在談論近期的比賽狀況,有甚麼比賽、多了甚麼對手、對手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練成了甚麼絕技。在世界頂級賽事圈子裡,其實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群人。聽他們的對話可有趣了,有組織得像麥拿侖車隊!例如老師安排了哪兩位水平和風格近似的同學分別參加兩個不同的比賽,以免其中一位拿不到第一名,又同時可以讓另一位同學擠上第二名,不至於被排到第三名以外去。為了知己知彼,他們會鉅細無遺地描述其他參賽者的演奏,講得好像賽車一股:「他在那髮夾灣差一丁點就使出了完美的漂移,幸好他出錯了,尾燈撞上欄,我後來就追上去。」不懂的旁人聽了還真的會以為小提琴比賽都是一齊奏的!
有時聽他們的評論,講得七情上面:
「甚麼?那王八蛋還沒死?」
「是真的!這次決鬥,他又來了!」
「我上次已經恨恨地教訓了他一頓,怎麼會…」
「他這次出手,還比以前更準了!」
「有多準?有沒有我準?」
「沒有你準,可是卻又比陳某準!」
在旁邊打乒乓球的我,一時間還以為自己穿越了時空,到了十八世紀的美國西部,以熗戰決鬥解決問題的年代呢!原來在講的,是音準!可是「上次」是怎麼用小提琴來教訓人,我倒是到了現在還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