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在哪裡

面積:83,870 平方公里 (約香港陸地總面積的76倍)
人口(2005年):8,184,691

奧地利是位於歐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位於意大利以北,德國以南,官方語言為德語。首都是人稱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我個人認為奧地利這國家,與其首都維也納的關係,是舉世無雙的。在一個於美國舉行的音樂營裡,大家正在自我介紹,某甲說:「我從北京來的。」「Oh! You are Chinese.」某乙說:「我從東京來的。」「Oh~ So you are Japanese.」某丙說:「我從奧地利來的。」「Australia?」「不是澳洲!奧地利是在歐洲的。」「Where the hell is that?」某丙補充著說:「我是從維也納附近的一個小城市來的。」「Oh I see! You are Viennese!」

奧地利除了維也納之外的其他著名城市還有「莫札特出生地薩爾斯堡」。本來這城市的名稱是簡短的薩爾斯堡(Salzburg),但因為「莫札特出生地」這銜頭對於這城市實在是太重要,連官方對外國的文章也這樣寫,彷彿漸漸地變成了地方名稱的一部份。尤其當別人詳問我在那裡留學時,假如我回答:「薩爾斯堡」,場面通場都會變得非常尷尬;但當我說出這城市的「全名」──「莫札特出生地薩爾斯堡」之後,大家便恍然大悟,好像都很熟識這地方一般。在旅遊書中,有時更加會出現「維也納附近的小城市莫札特出生地薩爾斯堡」這壯觀名稱,儘管這兩個地方相距300多公里,相等於東鐵、西鐵、馬鐵和輕鐵的全程路線總和的三倍。

「你的基本功太差了!」

很多老師,不論是教音樂或是教打功夫的,教畫畫或是教打網球的,都愛將這句話掛在咀邊,經常對那些學到某一程度轉到他們手上的新學生說﹕「你的基本功太差了!」這句話可好用了﹕

1. 先給新認識的學生/家長禮貌地來個下馬威,表明﹕「你/你的孩子程度不怎麼樣!」
2. 卻又留有餘地﹕「不是因為沒天份,只是因為基本功太差!」
3. 更可以踐踏別人抬高自己﹕「當然是因為之前的老師都爛透了,全部都是飯桶啦!」

同一堆話,繼續推論下去的弦外之音﹕

1. 很有威嚴地推卸責任「將來學得慢可別怪我哦!」
2. 哄著學生或家長「其實你也很有天份的。」
3. 同時誤道學生﹕「跟了我就有辦法啦!」

卻其實壓根兒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偶然也會對新學生/家長說這番話。可是絕對不會笨得去對一個跟自己學了三年的學生說「你的基本功太差了!」

這不等於承認自己都是飯桶麼?

這個笑話是一位女孩子告訴我的。她本來這邊學一學、哪邊學一學,經過我這邊又學一學。從小二跟我學到小三,考了3級。之後由於從薄扶林到銅鑼灣的路程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跑去跟鄰家的老伯伯家學藝去!當年三年班考3級取得優異成績的妹妹,闊別3年,跟媽媽說要回去跟朱老師,也許她覺得自己假如再考3級的話可能會不合格。她媽媽在電話中說﹕「… 那個伯伯家還掛有"證書"的呢,我就去試試,可最近半年那個伯伯就只管說她『你的基本功太差了!』、『你這怎麼學下去呀?』害得她都沒自信了。」

這應該是一條很簡單的推理及算術題吧?現年五、六十歲的伯伯,操帶口音的廣東話;假如他現在唯一的專業就是在家裡頭教小提琴的話,在他該努力鑽研學習西方古典音樂的時期,正值文革。餘下來的,大家自已推理吧!

可悲的是,在香港有很多類似的伯伯,而且他們還都很吃得開。

留學記趣.奧地利 – 序

身為奧地利最高音樂學府的畢業生,我感激這春風化雨的地方在過去八年來所給予我的一切。作為一位奧地利人眼中的外國人,我曾令他們百思不解;他們不明白我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價值觀、處事手法等。文化上的差異真的很大,大事先不提,小事如擦鼻涕的方法,喝咖啡的速度,甚至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也很不同。

在別人的地方,與當地人相處,面對那麼多的分歧,很容易發生很多的磨擦。我由開始的反抗和不接受,慢慢地變得容忍。我讓步,我包容,我接受同化。我開始明白到很多我以前不能理解的事,例如他們為甚麼不敢吃叉燒飽,為甚麼會以為整個亞洲都是說同一種語言,為甚麼他們的男性要座著小便(當然這只佔少數)。

本書以輕鬆的方式,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德奧留學生活,了解兩地文化差異所引發的一些趣事。也希望大家抱著輕鬆的心情看此書,文中諷刺奧地利,純粹為了增加本書的娛樂性。我亦相信心胸廣闊的奧地利人一定不會放在心上。更要多謝奧地利人給預我寫此書的靈感,與及一個學士和一個碩士研究生學位。

有意到德奧留學的學生們可藉此書先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除了讓你更容易去適應新環境之外,當我了解了他們之後,我在這裡生活變得有趣多了。因為其實中國人跟西方人處事上的差異,導致種種磨擦的禍端,顯然易見。我確信您看完這本書後便會明白。

假如你打算到奧地利旅遊,這是一個很值得一到的地方。建議最好不要帶著這本書去邊看邊旅遊,因這本書只會掃興。但你卻有必要帶這本書在身上,假如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特遇時,閱讀此書可以舒緩那些不愉快的情緒。若有幸沒有遇到不快事件,整個歐洲旅程都讓你覺得賓至如歸,回程時你更要看一看此書,可有效預防變成崇洋媚外的一份子。從商的你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先不要動怒,翻一翻看這書,你便會一笑置之。

「鋼琴不算樂器」

香港古典音樂教育「荒誕事件簿」中, 其中最令我咋舌目瞪、情緒不安、作嘔不適的,莫過於多間中小學的離奇道理﹕「鋼琴不算樂器」

在新學年的第一天,老師對同學說﹕「有學習樂器的同學們請把樂器名稱、修習年期、已獲取級數填在表格上。請大家注意,鋼琴不算樂器!」這可是不只一次,從多位不同學校的學生口中得悉的事件。鋼琴不算樂器,難道是該放進滾油裡炸熟來吃的「油器」嗎?而且每次當我口若懸河地發表對這事件情的不滿時,家長們卻都掙著為那些所謂的學校辯護說﹕「鋼琴太普遍了!」

“人”也很普遍呀,滿街都是呀,那我們都不是人,是畜牲了嗎?!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不難明白「鋼琴不算樂器」這道理的由來。為數甚多的人,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都把鋼琴視為打字機一般。一所學校裡面,就算全部學生都有學鋼琴,相信真正喜歡彈鋼琴,知道自已在彈甚麼曲子,了解曲子中的分句與段落,而曾經練習過一首或以上技術上能夠勝任的曲目,透過音樂去表達自己情感的同學,有如九牛一毛。鋼琴對於他們來說,真的不算是樂器,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與傳統手動機械式打字機在商科班打字課中的作用無異。

既然是這樣,為甚麼大家還那麼死腦筋呢?反正「鋼琴不算樂器」,那還學來有屁用麼?都來學小提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