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際必勝大法! – 十五、 音樂考試散佈歪理!

「巴洛克時期音樂不應存在音量變化」這謬論不但出現在音樂比賽及考試的評語之中,自命清高的歐洲大國出版的教材裡面(考試聆聽),同樣以白紙黑字地傳承著此歪理。五級樂理對巴洛克時期風格描述的標準答案,竟然是「不存在任何音量變化」(absence of dynamic change)。

那時期,有西班牙探險家麥哲倫繞行地球一圈,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的觀念。經濟運動不斷擴張,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巴洛克的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強調表現不安和對比的感覺、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巴洛克建築,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同時要引人注目、炫耀著天主教教會的財富與權勢。難道這時候的教會,會甘心在彌撒曲上只用上三數個業餘樂手,奏點沒有音量變化的伴奏便算了嗎?

音量記號,如 f – forte , p – piano 等,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已出現於樂譜之中。儘管到了 18 世紀末,作曲家仍以較保守的方式使用音量記號,但難道大家都真的以為巴赫是一位沒有情緒波動的僧侶嗎?像巴洛克這樣一個金碧輝煌的大時代,歐洲音樂、藝術、經濟、宗教的巔峰時期,其藝術反映著華麗宏偉、雍容華貴的宮殿與,及貴族在華麗優雅的花園中,享受著金邊瓷杯敲擊出的清脆聲音,表現著四百年前歐洲貴族的時尚文化與氣氛。沒有音量變化的音樂,能有如此吸引人的魔力嗎?

意大利畫家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 1596-1669),在位於羅馬的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大廳畫了一幅名為「神意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的大型壁畫。用色華麗,對比度強,巧妙地運用光錢和所繪景物的陰影,在畫作中產生如雕塑般的立體感。而且構圖靈活,打破了二維平面對繪畫構圖的局限,透視構圖彷彿將觀眾帶入了畫中,帶我們到達了更高的雲層裡飛翔。立體感不亞於現代三維立體畫技術。這時期的音樂,有可能只展現出沒有音量變化的平面感嗎?

另一位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作品充滿戲劇性,是個性狂野、暴躁、易怒的叛逆者和革新者,時刻想要擺脫舊有規範的人。用時光機把他帶到當代的話,絕對會成為一個死亡鞭擊金屬音樂 (Death-Trash Metal) 的粉絲。你猜猜,他能夠接受沒有音量變化的音樂嗎?